• 马毛姐帮助解放军渡江,建国后毛主席让她留在北京,她却婉言拒绝

  • 发布日期:2025-02-05 14:52    点击次数:84

    前言

    随着辽沈、平津、淮海战役的胜利,国民党大部分主力部队已经被歼灭,解放军解放了东北、华北、西北的大部分地区,总兵力达到400万之多,全军上下团结一致,信心满满,并且在武器方面也有了极大的改善。

    1949年,解放军来到长江边,蒋介石依旧负隅顽抗,企图利用长江天险阻挡解放军前进的步伐,毛主席则喊出“打过长江去,解放全中国”的口号,进一步鼓舞士气。在渡江战役中,涌现出许多英雄,马毛姐便是其中的一位。

    那时的马毛姐年仅14岁,不是军人,却不畏生死,身先士卒,为战役的胜利贡献着自己的力量,为人称赞,特授予她“渡边英雄”的称号,荣获一等功,毛主席也知道这样一位小英雄,开国大典时曾邀请她参加,她却婉言拒绝,后来又留她在北京读书,她却执意要回到家乡。那么,这是怎么一回事呢?

    马毛姐的辛酸童年

    马毛姐出生于1935年,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,她的出生,注定是要惹家人唉声叹气的,于是她的父亲母亲“偏要生个儿子”的念头,造成了“人丁兴旺”的局面,但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,尤其是1937年,日本侵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,安徽的沦陷,让一家子的生活更加苦不堪言。

    马毛姐家住在长江边,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,马家以捕鱼为生,但是时常遇到渔霸的欺负,虽有怨气,却不敢反抗,再加上总有一些人以政府的名义前来收税,如果不交税钱,就免不了一顿毒打。压迫面前,马毛姐的父亲告诉孩子们,人就是要遭殃的,为了活着,就需要逆来顺受。

    后来,父亲被抓去当壮丁,顿时失去顶梁柱,全家宛若噩梦一般,生活愈发艰难。无奈之下,母亲只能把马毛姐卖给一家渔霸做童养媳,换了三担大米,才将父亲赎回来。

    马毛姐在渔霸家过着悲惨的生活,每天,她都会被喝去捡柴,如果没有捡到,就会受到体罚,并且不让吃饭,马毛姐在这个“婆家”忍受了好久,像半个奴隶一样受着使唤。

    “你一张姓马的嘴要吃别人家的饭,就活该挨打挨骂!”这是马毛姐的婆婆在打完她之后说的话,马毛姐终于忍不了了,一次,趁着外出捡柴的工夫,悄悄地逃走了。渔霸多次去家里寻人不见踪影,只道马毛姐是在江边淹死了,才最终做罢。

    三年后,马毛姐偶遇同村的人,从他的口中得知渔霸已经不再为难自己的父母,于是才回到家,但是她的生活并未因此而好转,在家待了几天,一日下江捕鱼时,他们一家子都被国民党连人带船带到长江南岸,多亏在半路上遇到地下党的游击队,才得以逃出生天。

    接下来的几年,马毛姐一家都在提心吊胆中度过,直到解放军来了,他们才看到曙光。

    马毛姐助解放军过江

    “钟山风雨起苍黄,百万雄师过大江。虎踞龙盘今胜昔,天翻地覆慨而慷。宜将剩勇追穷寇,不可沽名学霸王。天若有情天亦老,人间正道是沧桑。”

    在毛主席的这首《七律·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》的诗中,可以看出渡江战役的解放军队伍浩浩荡荡,据统计,将建筑工事的工人及敌军俘虏算在内,过江的人数可达到150万之多。因为没有桥梁,所以保守估计,所有人渡过长江,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。

    解放军一路高歌猛进,但是从不打扰老百姓,晚上睡觉,都是找一块空地安营扎寨,搭帐篷住宿,老百姓看到共产党的部队秋毫不犯,和国民党军队的烧杀抢夺大相径庭,再加上长江以北的老百姓对共产党的政策有了一定的了解,因此纷纷加入到援助解放军过江的队伍中来。

    很快,江北呈现出“军爱民,民拥军”的场景,老百姓自发地有钱出钱,有力出力,帮助解放军寻找、修建渡江用的木船,有的甚至将自己家的门板拆了,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,2500艘木船和10余座浮桥建造完成。

    受过苦难的马毛姐自然知道幸福的来之不易,因此对解放军极为拥护、爱戴。毛主席签发了《向全国进军的命令》,号召消灭中国境内一切反动派,解放全国人民,于是浩浩荡荡的渡江战役拉开了帷幕。

    马毛姐家距离长江不远,此时听到解放军的号召后,心中便萌生出报名参加渡江突击队的想法,而马毛姐的哥哥也要去报名,马毛姐便准备跟随前往。哥哥起初是反对的:“渡江突击队很危险,你不能报名!”

    马毛姐反驳道:“你去就不危险吗?再说,我的驾船技术并不比你差!”哥哥说:“这么大的事情我可做不了主,你还是回去征求爸爸妈妈的意见吧!”于是她回家将这个想法告诉父母,毕竟才14岁的年纪,父母说什么也不同意。马毛姐急了,可是不管怎么诉说,都没能说服他们。

    但是很快,她便想出了办法。一日,马毛姐借口出门,便前往报名参加了渡江突击队,解放军战士看到马毛姐时,本是拒绝的,“你太小了,渡江很危险,你不害怕吗?”马毛姐回答:“我不怕!我哥哥视力不好,我可以和哥哥配合,送你们过江!”

    可是在4月20日晚,解放军开始强渡长江的时候,战士们看着马毛姐愁坏了,她真的太小了,又是女孩子,对面还有敌人的炮火,打仗会把她吓坏的。四五个战士走上前去,劝说马毛姐赶快回家:“你要是被敌人的炮火吓哭了,我们会很麻烦!”马毛姐执意上船,战士们便将她强行拉了下来。

    第一批船划走后,马毛姐并没有失望,她坐在江边,等着哥哥回来,等到第二次载运战士过江时,她不顾别人阻止,担任舵手任务。

    马毛姐从小在江中长大,7岁时,便能帮助父母打渔,因此水性极好。她载着解放军战士向长江南岸划去,虽然个子不高,年纪不大,又是女孩子,但她着实是个划船的好手,战士们对她也放心了,便能集中精力对付敌人。

    船行驶到江中时,敌人突然在夜空中发射了一颗照明弹,发现了船只,顿时一排排炮弹向他们射击而来。马毛姐的哥哥见状,示意立刻将船推歪,不要再前进了,马毛姐不理哥哥的“命令”,高声喊道:“船只能前进,不能停!”她的决定赢得了战士们的认同。

    在阵阵炮火中,马毛姐划船前进,炸弹不断在水中爆炸,大家的脸上被溅得到处都是水,衣服也湿了,但是马毛姐临危不乱,始终保持着冷静,内心坚定着一个信念:打到江南去!战士不断地被打下水的,马毛姐划船越划越快。

    突然,马毛姐的手臂上流出了血,原来是被对岸敌人的流弹击伤了,她忍着疼痛,撕下衣角迅速将伤口包扎,随后将船划到南岸。

    敌人在碉堡里不停地扫射,解放军战士不能贸然进攻,一番协商后,决定派两人去炸碉堡,马毛姐对当地的地形十分熟悉,便主动请命给他们做向导:“我人小,带你们去不易被发现。”于是在马毛姐的带路下,成功炸掉敌人的一处工事。

    马毛姐不加休息,飞奔入江,顾不得四月寒水,将落水的战士拖上岸,之后又划船折回江北,带着下一船战士投入战斗,如此折返多次,最后体力不支,她才肯休息。

    在随后的七天七夜里,马毛姐一直运送战士和物资,直到渡江战役结束。之后,部队为帮助解放军渡江的老百姓请战功,马毛姐的哥哥荣获二等功,马毛姐被授予“渡江英雄”的称号,荣获一等功。彼时,荣获一等功的不过200余人,年幼的马毛姐,便是其中之一。

    毛主席致信邀请马毛姐来北京

    1949年9月,马毛姐收到一封信,邀请他参加10月1日在北京召开的开国大典,但是年仅14岁的马毛姐没有去过北京,人生地不熟,爸爸妈妈担心她的安全,曾有人建议他们陪同马毛姐一起去,但是请柬上只有马毛姐一个人的名字,便写信婉拒了邀请。

    1951年9月,毛主席再次给马毛姐寄了一封请柬,邀请她参加国庆庆典,此时,她已经16岁了,再加上参加庆典的,还有安徽代表团的其他成员,这次,父母同意了马毛姐的出行。出发前,乡亲们纷纷前来送别,在大家看来,马毛姐代表的便是无为县,可见毛主席并没有忘记无为县。

    9月29日下午,毛主席在怀仁堂里接见了各省参加国庆庆典的代表。各省代表就坐后,忽然有人说了一句:“毛主席来了!”大家纷纷站起身子张望。

    马毛姐身材矮小,被别人挡住了,便跑到大厅里的一根柱子旁,准备爬到柱子上看。安徽代表团成员看到她的举动,登时吓了一跳,赶忙制止道:“不能爬上去!”

    吃饭期间,每个省都会安排一名代表向毛主席敬酒,照理说,往往都是代表团里领导,或者德高望重的人,而安徽代表团,选择了马毛姐作为代表。

    马毛姐能给毛主席敬酒,内心自然十分欢喜。她倒了满满一杯酒,晃荡着到了毛主席身边时,酒杯里已经洒得不到半杯了,刚握完手,碰了杯,正要张口说话,便被旁边其他省份的代表团挤到一边去了,一时间气便不打一处来。

    安徽代表团领导见马毛姐生气了,笑呵呵地对她说:“不要生气了,毛主席要请你吃饭呢!”说着从怀中摸出一张请柬,马毛姐有点震惊,但心头乐开了花。

    马毛姐再次见到毛主席是在10月3日的下午,毛主席邀请各省代表看戏,因为人数比较多的,马毛姐也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里,这时,周恩来招呼马毛姐坐到自己身边,想不到竟然会有意外收获,见到了周总理。

    就这样,马毛姐坐在了毛主席与周总理的中间。

    周总理对毛主席说:“这位就是你邀请的小英雄!”毛主席笑呵呵地看着马毛姐,询问道:“你叫什么名字?”原来,毛主席听说过那个划船的小英雄,却不知道她的名字,马毛姐立即回答:“我姓马,我叫马毛姐。”

    戏看完之后,马毛姐本以为所有的行程便都结束了,可是第二天,一辆车停在了招待所门口,毛主席邀请马毛姐到他家里吃饭。这是一顿家常饭,毛主席并没有叫其他人,同桌的也只有李敏、李讷两个和马毛姐年纪差不多的孩子。

    毛主席向李敏和李讷介绍:“这就是渡江战役中那个年龄最小的女英雄,你们可要好好地向她学习哟!和你们的年龄差不多,但她已是大名鼎鼎的英雄了。”

    毛主席对马毛姐十分热情,给她夹菜时,总会把辣椒挑掉,把肉夹到她的碗里,席间有说有笑,氛围轻松。当问到马毛姐识不识字时,毛主席才严肃起来,端正了态度:“你这么小就不怕牺牲,很勇敢,但是不能骄傲,不要翘尾巴!”

    马毛姐连连点头。毛主席又说:“想不想来北京读书啊?”马毛姐说:“我来北京读书,会想我的爸爸妈妈,而且,省里已经解决了我上学的问题。”马毛姐说了自己已经在家乡的学校读书后,毛主席勉励她要用功读书,将来好好为人民服务。

    马毛姐是个优秀的孩子,在北京能够接受更加优质的教育,毛主席对她也十分喜欢,如果能留在自己身边,便能经常看到她。在别人看来,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,但是马毛姐的回答,算是婉拒了毛主席。

    马毛姐告诉毛主席,自己毕业后,想做一名工人建设家乡,建设家乡也是在建设新中国。毛主席听后哈哈大笑,说道:“你这个小丫头,很有志向嘛!”

    吃过晚饭,毛主席拿出一个笔记本,在笔记本的背面上写下“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”八个字,并将这个笔记本送给马毛姐,以资鼓励。

    离别之际,毛主席见马毛姐穿着单薄,便决定给她定做两件衣服。马毛姐回到招待所里便有些迫不及待了,一是担心毛主席日理万机,工作缠身,将衣服一事忘记,没有派人取,二是担心自己不久将踏上返回安徽的路程,如果到时候做不出来,该怎么办?

    好在毛主席没有将这件事忘记,衣服也在马毛姐回乡前送来了。这两件衣服,一件是黑色呢子大衣,一件是灰色布衬衫,马毛姐非常喜欢,穿在身上相当合身。只是一回到家,马毛姐的妈妈便将衣服收走了,这是毛主席送的礼物,自然十分珍贵,应当留作纪念,便整整齐齐地叠了起来,放置在柜子里。

    但是遗憾的是,1954年安徽发了大水,放衣服的箱子和两件衣服被水冲走了,马毛姐惋惜地说:“这件衣服我才穿过两次啊!”

    虽只见过一次面,但是毛主席并没有忘记这个曾经帮助解放军渡江的小英雄。1958年,毛主席到安徽视察工作时,在忙完工作后,便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:“把马毛姐叫来!”此时的马毛姐已经从16岁的花季少女长成23岁的姑娘,可是毛主席见到她后一眼便认了出来,这次聊天,他们聊了很多,从个人学习,到家国天下。

    马毛姐自学校毕业后,便投身于社会主义的建设工作中,在一家伞场当工人,后来又担任车间主任、团支书、党支书等要职,虽调动多次,但不管在哪里,不管在怎样的工作岗位上,她都勤勤恳恳,兢兢业业。直到晚年,她依然在学校、团体中作报告,发挥着自己的光与热。用她自己的话说,党和国家给了她幸福的生活,她便用自己的一生来回报党和国家。

    马毛姐是“渡江英雄”,但是她从不居功自傲,她朴实低调,谦逊待人,每每在做报告时,真情流露,并时不时冒出几句家乡话,故事描述感人至深,听报告的人群中,总能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。

    小结

    马毛姐的事迹,是渡江战役的缩影,可以说,这场战役的胜利,是无数像马毛姐一样的老百姓,用小木船划出来的胜利,这也正是人民解放军战无不胜的原因。

    2021年3月8日,安徽省委颁布《安徽省拟提名“七一勋章”初步建议人选和全国“两优一先”拟推荐对象的公示》,马毛姐位列其中,这也正是人民对她英雄事迹的铭记与歌颂,不管岁月更迭,沧海桑田,英雄的故事,至今读来,依旧有着极深的教育意义,永垂不朽,历久弥新。

    马毛姐身上有我国劳动人民质朴的品质,把全部精力放在新中国的建设上,在历史的长河中,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